網頁

星期六, 5月 25, 2013

閔安琪訪波談新書「煮熟的種子」


華裔作家閔安琪23日傍晚在薩福克(Suffolk)大學的福特廳論壇(Ford Hall Forum)中坦率表示,歷經苦難的生活,摸清中美前後順序顛倒的語言文化,瞭解美國市場的需求,是她能以英文連寫二本自傳,六本小說的基礎。
      在美國出名的華裔作家,今時今日已有很多,但如譚恩美(Amy Tam)、湯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以及最近才出版「虎寫(Tiger Writing)」的任璧蓮(Gish Jen)等,都是在美出生的華裔。諸如從大波士頓發跡的哈金(Ha Jin)、朱小棣(Zhu, Xiao Di),以及這天應福特廳論壇之邀,講談「華美夢(The Chinese American Dream)」的閔安琪這樣的第一代華裔移民,卻為數極少。
      閔安琪可能還更特殊些,不像哈金當上了波士頓大學教授,朱小棣做了哈佛大學住宅研究高級研究員,去年還應聘往華府,當上安生基金會副主任,1957年出生的閔安琪,卻是1984年來美時,連一句英文也不會,1992年她的第一本自傳性書籍,「紅杜鵑(Red Azalea)」出版後,被翻譯成32種語言,獲紐約時報選為年度書籍,以及Carl Sandburg獎,生活也並不愜意。
      薩福克大學英語系副教授Elif Armbruster在羅森伯格東亞研究所贊助的這場講座中問閔安琪,為什麼等了將近30年,才出版第2本傳記「煮熟的種子(Cooked Seed)」。
            閔安琪坦言,當年出版商就給了她寫書的合約,可是那時她並不瞭解,也一點都不喜歡美國,只在社會最底層中掙扎著生存。她寫第一本書時,是有如被鬼驅使般,有著要讓更多美國人認識中國的慾望,現在寫這第二本書,部份原因來自於女兒Lauryann要求她真實闡述自己的故事,而她也面對著自己能否以洽當方式來描寫、呈現事物原形的挑戰。
            閔安琪在17歲時被下放到農村勞改,後被江青選中,要拍樣版電影,但電影還未拍完,毛澤東過世,江青去勢,她被連累得經歷更多非人生活。
            1984年,27歲,被中國視為「煮熟的種子」,永遠不會有發芽希望的她,追隨好友陳沖(好萊塢電影演員)的出國腳步,口袋中揣著借來的500元,懷抱著要拯救自己,也幫全家脫離貧困的美夢,飛到芝加哥學習藝術。
            過海關時,關員一連幾個問題,她都只用「謝謝」回答,讓海關把她請進了盤問室,讓她差點被遣送回鄉。
            她在「煮熟的種子」這本書中,描寫了她藉著看電視,找機會請人重述句子的一句一句教自己英文,在異鄉獨自飄零,寂寞無邊,對任何身體接觸都有著渴望,誤交損友,和越南裔丈夫婚姻有摩擦等等的生活打擊。
            閔安琪坦言,當年在美國從學校畢業後,三年找不到工作,決定回中國闖,沒想到創作遭禁,接受父親勸告,才重回美國尋找生機。過去這些年間,雖然生活不順,但她的美國夢,在綠卡落實後,也算是有了初步結果。
            閔安琪在紅杜鵑後,陸續還寫了凱賽琳、成為毛夫人(江青)、野薑、蘭花公主(Empress Orchid),最後的女皇帝,賽珍珠等六本小說。閔安琪表示,選擇以小說形式來寫她本人的經歷,以及歷史事蹟,是為了避免法律訴訟,以及行文的自由。
            閔安琪在講談中還提及美國和英國對「煮熟的種子」一書封面,有給乎完全相反的處理方式,顯示文化差異對人們詮釋事務的影響有多大。


圖片說明:

      閔安琪()在福特廳論壇中接受薩福克大學英語系副教授Elif Armbruster訪談。(菊子攝)

      閔安琪到波士頓宣傳她的新書「煮熟的種子」。(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