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1月 19, 2013

朱學淵研究語言與人種發展關係引發熱烈爭議



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和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倫分會日前舉辦講座,從家族文化與文學,談到尚書與蒙古語,再以「零距離看美國」。出席者人數雖然不多,卻都聽得津津有味。
      目前在哈佛大學東亞系做訪問學者的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沙先一,原本是物理學博士,卻轉行經商,再鑽入人文學術領域,追蹤起語言與人種關係的朱學淵,以及從江蘇農科院淮安農科所所長一職退休,來美已十餘年的王開成,這天各別做了報告。
      其中講談「《尚書》中的蒙古語成份」的朱學淵,發言最讓出席者感到大受衝擊。一名女聽眾會後表示,以往從沒聽過有人從朱學淵的這個角度去看語言與人種之間關係,很受啟發。
      根據網路上資料,1942年在廣西桂林出生,有著工程師父親的朱學淵,由於曾經大膽指陳匈牙利人的祖先是女真族,舜是蒙古人,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姓是中國古代「,上古中原流行的語言不是漢語等,早在十年前出版「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一書時,就已在學術界、社會大眾間引發爭議與驚嘆。
      朱學淵後來再出版了「秦始皇是說蒙古話的女真人」一書,繼續他的研究、演繹。他在該書前言中指出,他有了華夏民族與北方民族同源的新線索,包括上古中原人名,大都是後世戎狄族名,例如「虞舜」是「烏孫」,「句踐」是「女真」,「叔孫」是「肅慎」,「孟柯」是「蒙古」,「墨翟」是「勿吉」、「荊軻」是「准葛爾」,以及與中原古代姓氏「南門」相關的北方民族族名「乃蠻」,法國學者伯希和稱那是蒙古語的數詞「八」,而「金史‧國語解‧姓氏」則說「尼忙古曰魚」。所以他認為乃蠻是魚族的可能性更大些。他說自己進行的是「人類─歷史─語言學」,要「以言求真」的研究,不僅追求精確結論,更要找有效手段。他也希望有更多人來討論,以提升中國人文科學的整體水準。
      坊間有漢語歷史研究者撰文指出,朱學淵認為古漢語研究應該考慮語音,而不只是文字,確定古漢語有北方諸民族成份,是他在這一研究領域上的貢獻,但過度解讀一些同源字詞,只考慮字音,不考慮字意,以及以官話發音來尋找同源詞是他最大的謬誤。這名撰文者指出,因前述理由,朱學淵的研究,看看就好,不具太大的學術參考價值。但他認為,朱學淵扮演了先驅者的角色,促使有心人認真研究上古漢語歷史。
      朱學淵的論述,吸引了很多機構邀請他前往講演,但也引來一名研究語言學者,在網上發表了一篇「是可忍,孰不可忍」的駁斥文章。
      講座中的沙先一教授是年輕學者,很正經的探討「涉園張氏(張元濟)家族文化與文學」。
      他表示,陳寅恪在「催浩與寇謙之」一文中已論斷,東漢以後的學術文化,重心都不在政治中心的首都,地方大族及盛門,才是學術文化寄托所在。徐雁平也指出,清代學術、文學之興盛,是各地學術與文學興起、發展的匯聚性呈現。地方上的重要家族,因此往往成為一地文化之標誌。
      根據「海鹽張氏族譜」,其始祖可上溯自北宋末年,導致理學向陸久淵心學演變的關鍵人物張九成。該一家族其後才人輩出,擅詩詞書畫學術者著述甚豐,明洪武初年,張留生從錢塘遷至海鹽,成為海鹽張氏。民國時的著名出版家張元濟是海鹽張氏後人之一。
      沙先一表示,學界對海鹽張氏家族的研究,多停留在涉園張氏後人張元濟上,對整個涉園張氏缺乏有系統的探討,他因此進一步深入,並探討清代江南家族園林與文學創作的關係,作品豐碩是否家族成員互相幫助、重視家庭教育的緣故等等。
已退休的江蘇農科院淮安農科所所長暨科研管理高級經濟師王開成,講談的是他為了向中國朋友客觀介紹美國而寫的「零距離看美國」一書。
該書是2009年十二月由東南大學出版社發行的。一刷三千冊。曾任編輯、記者的王開成說,他在1997年時,首次訪美,陸續在報章上發表他對美國農業、現代化、農田水利、科技發展等的觀感,引來國內許多單位的邀約講談,逼得他做更多研究,才促成了這本書的誕生。由於書中舉了許多實例,介紹了許多美國人在穿、吃、住、行、玩,甚至婚戀、購物、教育、醫藥方面的風俗習慣與現狀,兼及中美文化碰撞的篇章,他說,國內許多朋友拿到後愛不釋手,甚至還互相搶來看,還有許多單位向他要書,作為農曆新年的送贈禮品,尤其是聽到有甫來本地唸書的學生說,來前看過他的書,讓他很感窩心,也打算再寫續集。

圖片說明:

      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和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倫分會會長張鳳(左二),邀請王開成(右起)、朱學淵、沙先一講談。(菊子攝)

      聽眾會後和朱學淵(坐者左)、王開成(坐者右)等人交流。(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