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四, 10月 20, 2011

哈佛學生學者熱論辛亥百年





哈佛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學術組上週末舉辦「辛亥革命百週年」討論會。出席的兩岸學者、學生看法多元,討論熱絡,從下午三點進行到六點,仍欲罷不能。其中同來自台灣的兩名學者,竟持頗為對立觀點,令討論會格外有意思
      這場以辛亥革命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為主題的討論會由哈佛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學術講座主席岳林博士主持。他因應各方推薦,邀請了七名學者做討論會的聯席引言人,在開放出席眾人討論前,先各發言五分鐘。
      七名應邀引言人目前都是哈佛大學的訪問學者,包括中國社科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員賈建飛,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李軍,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唐宏峰,新加坡國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楊斌,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倪玉平,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和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張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葛天任等人。
      岳林在開場發言時表示,辛亥革命做為中國現代史開端,創造一個前所未有世紀,把一個文明古國帶進接受現代挑戰,經歷各種碰撞的時代,意義之深遠,不言可喻。但如今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在反思它的歷史意義之際,更重要的或許是探討這場革命對今日的中國和中國人,還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幾名聯席發言人,基本上從三個角度進行了討論,也介紹了當今學術界中的一些不同觀點。
      第一個角度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關毽是「革命」,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場革命,也開創了一個革命時代。不過近年來,有學者對這是否該算做一場「革命」,提出不同看法。其中有學者認為,從辛亥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是中國歷史必然性的發展,討論辛亥革命時不討論社會主義革命,是漠視歷史和現實。
      第二個角度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感和民族觀念。出席者談到,辛亥革命早期提出「驅逐韃虜」口號,其後追求「五族共和」,才出現「中華民族」這名詞,並經由辛亥革命發展成為一種民族觀念和民族意識,一直影響到今日中國。
      第三個是文化角度。有學者表示,沒有辛亥革命,就不可能發生後來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所以辛亥革命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社會制度,還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觀。但也有學者認為,辛亥革命把中國從傳統文化中斷裂出來,有其負面作用,在反思辛亥革命時,也有必要反思辛亥革命後的新文化醞釀與形成。
      出席眾人發言熱絡,紛紛談說中國大陸的「辛亥革命熱」,從政府、學術界,影視界,甚至網民,全都積極參與,可見辛亥革命雖已百年,其歷史影響卻迄今仍感動人心。
      一名出席討論會的哈佛醫學院博士後表示,他只是看電視劇「走向共和」,也能感受到當年革命者的精神與氣魄。一名出席的歷史學者則說,從看電視劇來感受歷史,恐怕不太可靠。另一名引言人則表示,歷史學家不能攏斷對歷史的發言權,一般人對歷史的感受,在當下來說,可能比學者的考據,更有意義。
      一位家在新疆的八十後學生說,紀念辛亥革命,的確應該不僅是回顧歷史。她個人親身感受到,在少數民族地區,要如何建立有共識的中華民族意識,就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一名對海外華人有專門研究的學者指出,海外留學生在辛亥革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從那時起,海外留學生對中國的發展,一直有很重要影響。他指出,包括周恩來、鄧小平、錢學琛等等人,都曾經是海外留學生。
      當天有兩名來自台灣,祖籍同為台灣的學者,也就辛亥革命發表了不同看法。其中較年青的這名學者表示,他從上小學起,就知道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他們在台灣很重視紀念辛亥革命。他也認為這是兩岸頗為接近的一個共同底。另一名學者則認為,辛亥革命發生時,台灣並不屬於清朝(中國),辛亥革命因此其實是個和台灣沒有關係的事件。台灣後來之所以談辛亥革命,全是國民黨人自以為是的行動。討論會主持人岳林插話表示,台灣人對辛亥革命有不同看法,可以理解,但他認為辛亥革命其實和台灣關係密切,因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之一,就是清朝在甲午戰爭失敗後,割讓了台灣。

圖片說明:
CC101911B-1
      哈佛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的辛亥革命討論會,引言人坐在台前和出席者交流。(菊子攝)
CC101911B-2
      背景各不相同的出席者,從各種角度發言。(菊子攝)
CC101911B-3
      來自台灣的學者之一。(菊子攝)
CC101911B-4
      另一名來自台灣的學者發言。(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