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10月 29, 2011

路康樂新書描繪十九世紀中國幼童留學美國


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和薩福克大學羅森伯格東亞研究所合作,廿七日晚在現代劇院,藉著路康樂教授(Edward Rhoads)的講談「幼童出洋肄業」,回顧第一批留學美國華人的歷史。
2003年從德州奧斯汀(Austin)大學榮譽退休的中國歷史教授路康樂(Edward Rhoads),今年三月出版了新書「走向世界:1872-81年在美國的中國幼童(The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1872-81)」。
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副會長杜榮佳其後在一會議中遇見路康樂,找薩福克大學羅森伯格東亞研究所主任薛龍(Ron Suleski)合作,促成了廿七日晚這場,在薩福克(Suffolk)大學現代劇院(The Modern Theatre),以「幼童出洋肄業」為主題的講座,也藉以誌記辛亥百年來,中美關係的演變。
            路康樂教授的新書,記錄了1872-81年間,中國教育團(Chinese Education Commission)送來美國進修,年紀不過十二、三歲的這批學生,在企圖融入美國社會時,為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價值觀,甚至信仰的掙扎。1881年清廷突然把他們全都召回中國時,還在這些學生間,引發一場到底要不要回去的爭辯。
            路康樂教授為撰寫這本書所做的調查研究之深入、仔細,在該書於今年三月出版後,包括曾任倫敦泰晤士報(The Times)東亞編輯的梅兆贊(Jonathan Mirsky),有許多好評。
            廿七日晚,路康樂教授先憶述了他會開始查找誰是最早來到美國的華人,緣於1967年,他在德州奧斯汀大學教書,一名當地少見的非洲裔學生,不但對中國有興趣,還姓Yeep
他好奇追查才知道,原來這學生的祖父是華人。當他再進一步追蹤,又發現Yeep姓學生不是個案,當年有不少華人聚居德州。他後來發表了篇文章,指出1869年時,已有為數不少的華人在當地居住了廿年以上。華裔總人口甚至達到將近六萬人之多。
            他的研究,後來又把他帶到追查定居東岸華人的狀態,包括1870年有一群人在鞋廠工作,有人在新澤西州的商業蒸汽洗衣店工作。
            路康樂教授指出,根據這些追蹤調查,當年共有三種華人在美國境內,打工的,經商的,以及學生。他的新書,嘗試根據歷史數據,比較這些不同族群華人的在美生活經驗。包括比較當年的日本留華學生和中國留華學生的使命。日本學生學習西方文明,為改造日本。中國留學生卻是要學習科技專業,以壯大中國。當年李鴻章甚至希望送華人學生進美國的西點軍校、海事學院(Naval Academy Annapolis),都遭禁止,反而是日本留學生有人獲准入讀。
            路康樂教授廿七日晚講談時,以麻州雀喜(Chelsea)Winnisimmet92號的1880年人口統計記錄,指出麻州早在1880年時,已有華人定居,並結婚生子。
他接著以幻燈片展示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說明中國教育團(Chinese Education Commission),創辦於1872年,是第一位從美國大學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容閎的構想,總部設在康州哈特福(Hartford),團長是陳蘭彬,老師是葉源濬、英文翻譯是曾來順。
獲選入團的學生,全都是十二、三歲的男孩,大都來自廣東省,抵美後兩人一組,住進接待家庭,先上私塾一、二年,趕上英文程度後,再升讀公私立高中,後來甚至有43人上了大學,其中有20人進了耶魯大學,8人進了麻省理工學院,1人進了哈佛大學。
1872年時詹天佑、潘銘鍾被分發到康州西港(West Haven) Luther Northrop1874年有梁如浩、唐紹儀被分派到麻州春田市的Clarence Gardner。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的詹天佑,是1881年和歐陽庚一起從耶魯大學畢業的。
這些學生們,對紮不紮辮子,穿不穿西服頗有爭扎,在融入西方文化上,似全無障礙,1881年時,有Liang pixu參加了菲利普學校(Philips Academy)的棒球隊。1878年,有中國學生組成「東方(Orientals)」棒球隊。路康樂教授甚至還找到一份記載東方隊在1876年八月時,打贏了「北星隊(North Stars)」的新聞報導。耶魯大學的划船隊,也有鍾文耀是船員一。曹嘉祥參加的是打獵活動。
            路康樂教授也指出,根據他查到的資料,在容閎之前,已有唐俊榮等人在美國學校就讀,不過1854年從耶魯畢業的容閎,應是第一個來自中國的美國大學畢業生。
路康樂教授還出版過「滿洲及漢:1861-1928年間,晚清及民國初期的族裔關係和政治權力(Manchus and Han: 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861-1928) 一書,並獲亞洲研究協會頒給Joseph Levenson獎,表揚那是描寫廿世紀中國最好的一本書。


圖片說明:
CC102811A-1
            薩福克大學羅森伯格東亞研究所主任薛龍(Ron Suleski)(左起)、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會長曾雪清、杜榮佳,哈佛大學退休教授江淵聲在講座結束後和路康樂(Edward Rhoads)教授合影。(菊子攝)
CC102811A-2
            路康樂(Edward Rohads)教授出版了新書「走向世界:1872-81年在美國的中國幼童(The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1872-81)」,為讀者簽名。(菊子攝)
CC102811A-3
            廿七日出席講座的波士頓猶太文化中心首席研究員Mark Nystedt()指給李燦輝()教授看,Phillips14號這棟建築物,在1919年建成猶太教堂,再於1999年改成猶太博物館之前,有一家中國洗衣店開在那棟樓裏面。他在會中徵求知情者,幫助他找出該大樓的完整歷史。(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