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10月 10, 2009

徐匡迪訪波城談中國發展低碳經濟

徐匡迪(右起)和哈佛醫學院耳喉科榮譽教授江淵聲是舊識,
旁為MIT副教務長Philip S. Khoury。(周菊子攝)
麻省理工電機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兼計算機科學研究所
所長舒維都也是麻省理工學院大中國策略小組統籌。
(周菊子攝)
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富總領事也出席在座。(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周菊子劍橋市報導)曾任上海市市長、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的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七日下午為麻省理工學院中國論壇(MIT China Forum),講談「因應氣候變化:在中國內發展低碳經濟(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Developing a Low-carbon Economy in China)」。
         徐匡迪指出,中國政府已關注到氣候變化及環境能源問題,諸如使用核能發電,研發地熱、風力、太陽能、生物能源(biomass)等替代能源,都是中國加速從可再生能源跨向綠色及低碳經濟的發展腳步。
          徐匡迪也指出,目前正在以諸如山西省平朔礦區的循環經濟模式,北京水泥廠,廢料處理線,新一代鋼鐵廠,Incom資源恢復公司,PET寶特瓶等公司採用的了新法生產等,都是中國不但在改善樓宇及交通運輸系統使用能源的效率,也正在藉由教育終端消費者有關節能知識,改變其態度,來達到擴大節能效果例子。
        徐匡迪一開場就以他一貫的務實作風指出,全球氣候在變是無可爭議的事實。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簡稱IPCC)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也顯示,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在1906到2005的這過去一百年間,上升了攝氏0.74度。其中,中國的溫度上升幅度更是驚人。
           在過去這五十年間,中國西北部的冰川已減少了21%,而且還在以每年10-15公尺的速度衰減,估計到2050年時,會減少27%。
           但造成這氣候變化的原因,有天然的,人為的至少兩種因素。天然的有火山及太陽的活動。人為的就包括城市化、土地用途改變、懸浮微粒(aerosol)、溫室氣體(GHG)等。
            回過頭來看中國的經濟狀況。2008年時,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300670億元人民幣,在全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日本,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卻只有22,692元人民幣,約為美金3,266元。
           中國改革開放後,城市化腳步加速,國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成為嚴重問題。在2003到2006這四年間,中國的能源消費量,超過了過去廿五年來的總和。到2007年時,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達到5.96bt,超過了美國的5.82bt,成為全世界第一位。
            過去這八年中,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三分之一,但其中竟有三分之二來自中國。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來看,2006年時,中國是4.32噸,比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低得多,但卻是印度的三點七倍,也超過了全世界平均值的4.18噸。
          這種情況,讓胡錦濤也說,氣候變化是與環境和發展都有關係的議題,但最終仍是個發展問題。
            徐匡迪指出,中國在因應氣候變化上的原則包括,承擔國際上有共識的相應責任,嚐試超越國界的達到互利、雙贏目標,並以促進經濟成長、社會發展及環境保護上都可持續的共同發展為基石。
            也因此,要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朝向低碳經濟邁步,走上「節能減排我行動」這條路。
           麻省理工學院大中國策略小組(The MIT Greater China Strategy Group)統籌舒維都當天在講座開場前指出,MIT中國論壇的方向之一,就是把中國產官學各界的高層領導請到MIT來,和學子、學者們直接交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