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六, 6月 06, 2009

逾一百五十人匯聚哈佛校園點燭光悼六四

出席「六四」廿週年悼念會者,一起舉起燭光追念。(周菊子攝) 
中國民主長征基金會波士頓代表謝中之(右)和兩名悼念會主持人詢問出席者
有沒人要發言。(周菊子攝) 
高秉浩醫生為姚監復點燃蠟燭。(周菊子攝) 
郭羅基教授年年「六四」不缺席。(周菊子攝) 
姚監復在悼念會後被出席者圍著追問趙紫陽種種。(周菊子攝)
          (Boston Orange) 六月四日晚,海外香港華人民主人權促進會及中國民主長征基金會在哈佛大學內的波約斯頓(Boylston)樓,舉辦「六四」廿週年燭光悼念會,出席者逾一百五十,較過去幾年多了不少。 
        悼念會一開始,先放映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製作,有關謝林蓉採訪四川大地震受害學童家長,探討校舍建築為豆腐渣工程的影片。兩名年輕的女主持人接著以中英文朗讀「更有豪情似舊時:『六四』廿週年」的短文,聲聲問「八九年六月四日,天安門發生何事?」,指稱人們如果希望悲劇不再重演,就不能忘掉以往,不能忘掉八九年春的民主運動。
         自離開中國,來到波士頓後,就定居於此的法學教授郭羅基,四日晚在會場內表示,座中眾人是幸運的,還能出席「六四」悼念會,在中國的許多人卻失去了悼念的權利。             郭羅基認為,廿年後,眾人仍然為「六四」聚集,目的有二,一為尋找真相,一為尋找公正,更希望為中國的未來發展,找出個方向。 
         曾任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的陸惠風為「六四」廿週年悼念會擔任引言人。他提出了三個問題,一是什麼樣的歷史背景,讓中國出現政府鎮壓民眾行動;二是「六四」是否和「五四」一樣,在事件本身背後,還有著更深的歷史意義;三是人們今日的誌記「六四」,對中國的國家民主未來,是否還有現實上的意義。 
        陸惠風指出,今年是中國以社會主義立國的六十週年,但中國的統治哲學,從階級革命轉為改革,人民對政府的新希望也一度轉變為恐懼,一系列的三反、五反、大躍進及文革等運動,更摧毀了中國的文化精神架構,使得人命及文化的價值,都淪落到不能再低的地步。
       「六四」時學生們想要表達的,其實是今日中國已不得不變,不能不走向民主的訊息。 正在波城探親的原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研究員姚監復,四日晚也出席了悼念會。
        他拿出了2007年在香港出版的「趙紫陽軟禁中的談話」一書,說明他和該書作者宗鳳鳴,2004年時兩次親見趙紫陽,親耳聽到趙紫陽把「六四」當年的學生活動,定性為「無組織、無領導、無綱領、無計劃的群眾自發性行動」。談到他的下台,趙紫陽嘆問,「是我錯了,還是他們錯了」。姚監復當晚並宣讀了他在「動向」雜誌今年四月號上發表的處理「六四」的十大建言。 
        「六四」十週年時,波士頓曾是學運、民運人士的匯集地,包括王丹、柴玲、吾爾開希、王軍濤、李祿等知名的學運領袖,都來到哈佛大學校園內匯聚。今年的廿週年,他們大都聚集在華府。熊炎去了香港。(吾爾開希澳門闖關被拒。) 
          當晚,還有一名畢業於南京大學的曾參與遊行者發言。提及當年者,他就哽咽起來。在燭光悼念會後,一名現年三十一歲,從中國來到麻省理工學院做短期訪問的闵姓學者表示,根據他的瞭解,中國內的年輕人,大概只有百分之廿、三十會關心「六四」。但他認為關心,也只是個起步,到底中國的確還不民主,至今還未開放選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