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五, 5月 01, 2009

張冠梓編著「哈佛學者看中國」預定十月出版

關心中國問題的哈佛大學學者看中國,並不是新鮮事,但訪問這些學者,把他們對中國的看法結集成書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理事長張冠梓,大概還是第一個。
預定於今年八月返回中國的張冠梓,利用他在哈佛大學亞洲中心做訪問學者的機會,約集幾十名青年學者,訪問了至少廿二名哈佛大學內舉足輕重的學者、教授,預定今年十月出版「哈佛學者看中國」一書,藉以向中國建國六十週年祝壽。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的張冠梓,2007年時曾發動社科院150多名青年學者,和142名社科院學部委員學習交流的活動,藉由這些青年學者的視角及訪談,整理成「學問有道─學部委員訪談錄」一書,展現學部委員們的成長之路,與及他們的學術生涯、冶學經驗。該書出版後,獲得中宣部、文化部及新聞出版署聯合頒發的「原創圖書獎」。
2008年,張冠梓知道自己將到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做訪問研究後,起草了一份約廿頁的「哈佛看中國─哈佛大學中國問題研究專家訪談活動工作手冊」,當年九月呈交給中國社會科學院,獲得贊助,來到哈佛後就如火如荼的推動起這邀集青年學者訪談哈佛大學知名學者的活動。
張冠梓認為,在中國開放改革三十年後,正積極和國際接軌之際,瞭解西方人和中國人對問題的看法,有什麼視角差異,不走極端的分析出因應之道,對中國反思自己處境,研擬未來發展很有助益,而訪談哈佛學者對中國的看法,不失為達到這目地的捷徑之一。
不過,美國和中國的環境到底不同,不論是哈佛的知名學者,或是在哈佛大學圈中的青年學者,學生,每個人都很忙碌,在協調訪問人,受訪者及訪談題目上,張冠梓耗費了許多心力。經由目前正修讀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師從哈佛亞洲中心主任賽奇(Antony Saich),並擔任哈佛中國沙龍主持人的于盈,適時從旁協助,這本書現在已接近完成階段。
張冠梓自己親自上陣,訪問賽奇教授,並整理成四十頁,二萬五千字的「轉型中的中國和中國的轉型」一文,已在人民網上發表。
于盈訪談了以「軟實力」理論著稱,將出任美國駐日本大使的約瑟夫奈爾(Joseph Nye)。約瑟夫奈爾曾任美國助理國務卿,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院長。2005年他還獲選為美國之內,在國際關係上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美國總統奧巴馬指聘他擔任駐日大使的消息,早於今年一月外傳。日本的每日新聞社於四月十八日發佈新聞,指約瑟夫奈爾已確定將出任美國駐日大使。于盈的這篇訪談,中文版逾一萬二千字,英文版已刊在美國版人民日報上。
根據訪談名錄,受訪的哈佛大學教授、學者,從政治、經濟到社會、文化,幾乎沒有一個領域未觸及。除前述兩人外,還有曾任費正清中心主任,目前集中精力撰寫「鄧小平傳」的傅高義(Ezra Vogel),現任費正清中心主任柯偉林(William Kirby),法學院研究所副所長安守廉(William Alford),擔任國家資源中心東亞部主任的包庇德(Peter K. Bol),研究中國近代政治及文化大革命的麥法圭(Roderick MacFarquhar),研究中國群眾運動和社會變遷的政治學教授斐宜理(Elizabeth Perry),榮譽歷史教授柯文(Paul Cohen),曾任商學院副院長的麥法蘭(F. Warren McFarlan)。受訪的華裔哈佛教授及學者,則包括曾任美國勞工部部長的趙小蘭,曾獲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的丘成桐教授,以及東亞文明系教授王德威等人。

圖片說明:

于盈、傅高義、張冠梓日前在一場講座中留影。(菊子攝)

去年十二月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右)訪問波士頓,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演講後,約瑟夫奈爾(左)特地趕到會場和董建華晤談了十餘分鐘。(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