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五, 3月 06, 2009

張曉明,系統分析公司執行長─做為華裔高科技公司創業者的一點想法

美中藥協職業論壇(三)
美中醫藥開發協會紐英崙分會上週末在麻省理工學院舉辦的「職業發展論壇」,邀請了系統分析公司(System Analytics)執行長張曉明,從華裔創業家的角度,來為有心創業者提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經驗、體會。

在創投公司任職時篩選過許多商業計劃書,2004年創辦系統分析公司後,張曉明又主導申請,多次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國家衛生研究院(NIH) 、國防部等頒發的小企業創新研發獎(SBIR),並於去年底、今年初,以該公司所研發的生物醫學數據分析軟體,在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所主持的第二階段微列陣質量控制(MAQC-II)競賽中,獲評為第一名。他還利用業餘時間,創辦了128華人科技企業協會(128cute.com),為中美兩國間的華人企業家提供交流平台。

張曉明建議有心創業者,多交幾名五十歲以上的中、美企業家朋友,聽取經驗、教訓,既可擴大眼界,還能少走不少冤枉路。多參與小企業人的活動或聚會,交流、獲取資訊。張曉明也指出,不同年代的創業環境與速度各不相同,但85%的人因各種原因不會走上創業這條路,同時,這85%的人,卻也有許多好構想。分享彼此的好主意,進一步合作,將給彼此增加許多發展機會。可是也別太貪心。

根據統計數據,美國之內的小企業,有25%由少數族裔開辦。其中五大族群是印度、英國、中國、台灣及日本。而印度人開辦公司的數目,又大於其他四大族裔的總合,其中的因素是否印度人英文較好,比較團結,很值得華人探討、學習。早年在美找不到工作,只好進入學校,或開辦公司,結果在美國社會中奠定舉足輕重地位的猶太人,是怎麼一路走來的,也很值得參考。

當天他以128華人科技企業協會2007年六月所辦職業發展討論會上的一張幻燈片,分享了當年講者Peter Zhu的分析,指出在職業發展的途徑上,有個別貢獻者、中級管理層、資深管理層等不同階段,各要清楚定義自己的角色與責任,瞭解部門及公司的目標,以及引進適當人才,但最重要的是能夠主動、積極(take initiative),把事情當成自己的來做(take ownership),瞭解大局(understand big picture),建立關係(build relationship)。

張曉明認為,全球經濟衰退的現階段,是海外華人開創高科技事業的最好時機。
他指出,今年美國經濟可能零成長,中國卻可能仍保8%,發展機會在那兒,就不言可喻了。不論是中國或美國,都需要科技。以中國來說,現有54個科技園區,更有許多幾乎無科技可言的公司,都在積極尋求有科技含量的商機。

現在中國既有資金,也有市場,無論是基礎建設、生產、分銷、金融體系、法律制度,以及供應鍊,都在轉趨成熟當中,中國的勞工有勤奮、教育程度良好、廉宜及專注等優點,成功創業所需的外在條件,幾乎都齊備了。海外華人創業的優勢在於,大家都受過良好的科技及商務專業訓練,有很多好構想,懂科技,瞭解市場,知道遊戲規則,還在中美兩國都有良好的關係及人脈,矽谷、128科技路、研發金三角等都是很好的發展參考模式。

當然,在創業時,太過重視研發,在產品發展、營銷、客戶管理上經驗不足,對金融槓桿,法律要求,溝通及團隊運作,甚至領導上都不嫻熟等,是學者出身的海外華人在創業上的弱點。來自中國大陸華人在美所創辦的公司,大多數歷史不長,彼此間能提供的支援,暫且有限。此外,許多人不知道如何評估自己所擁科技的價值,太多人太專注於離市場太遠的尖端科技,都是影響創業成功的因素。張曉明也點明,許多人在考慮是否創業時,總是有許多顧慮,包括太危險,競爭太大、還沒做好準備,合作夥伴的可信賴度,配偶及子女該怎麼照顧等等。許多人的最大藉口是找不到投資者。

(刊於三月六日的星島日報波士頓版)

圖片說明:

系統分析公司執行長張曉明在美中藥協職業論壇中講談「做為華裔高科技公司創業者的一點想法」。(菊子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