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星期日, 7月 22, 2007

華埠牌樓區理想新藍圖十月才會出爐


(本報記者菊子波士頓報導)華埠牌樓聯盟舉辦的一連三場「華埠牌樓區發展社區規劃研討會(Chinatown Gateway District Community Charrette)」,廿一日下午結束,但具體的規劃藍圖,將待他們和包括波士頓重建局、麻州收費公路局,以及華埠內各社區機構再度溝通之後,預定十月再公佈。

SAS Design公司的華茲蓋斯(Arturo Vasquez)在會末的總結中表示,社區發展藍圖的一大設計重點,是要取得社區居民及各團體之間的共識。他指出,如果各方對「藍圖」有不同意見,波士頓重建局等機構,就不可能會重視「藍圖」,華埠也將無法得到理想中的設施與架構。

他也在會末的報告中強調,目前他們的初步構想,有三項指導原則,在商住區方面,把尼倫街從現有華埠延續進廿五到廿七號地段去,以形成一整體連續感覺;在開放空間上,把羅絲甘迺迪綠地及華埠公園和未來華埠牌樓區內的開放空間連接起來,然後是和港點峽道(Fort Point Channel)的文化區建立銜接關係,以期這一區域建成一個有豐富文化氣息、自然環境宜人,商住方便的地區。

他也說明,樓宇設計上可因應目前南灣區的區域劃分(zoning)限高四百呎,華埠地區限高一百呎為準則,並配合廿四號地段,從低漸高的保持華埠一帶的上空開闊。

廿一日下午,包括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共同會長江念祖在內,共有四、五十人到場,其中不乏首次出席者。華埠牌樓聯盟聘請的建築顧問公司先解說交通情況與土地規劃之間的關係,出席眾人再分成三組,分別就住宅、就業機會及開放空間等三項主題,進行腦力激盪的交流,並提出總結報告。

SAS Design公司成員並以都市設計策略,包括金木水火土依序代表建築物、景觀與樹木、移動及流暢、人事及文化、土地等元素,就尼倫(Kneeland)街沿路三個地段的使用方式,提出他們的初部構想。

在交通策略上,顧問公司提醒出席者要瞭解到人們在路上往返的目地,次數,再進而設想所需要的交通管理辦法及停車位等問題。

他們指出,根據波士頓運輸局(BTD)的資料,波士頓華埠之內的交通流量,40%為汽車,60%是大眾運輸工具、徒步及自行車等。若以各種建築每日製造的交通流量來分析,每個住宅單位每日會有五到七次的進出活動。每個酒店房間會有八次,每一千平方呎的辦公室空間會有八次,每一千平方呎的零售業空間會有六、七十次,每一千平方呎的文化空間會有廿、三十次。華埠眾人可據以計算,在新發展區之內,什麼樣的發展組成會有什麼樣的交通流量,如果要降低這流量,可採用提供時租車輛Zip Car,建自行車停洎處等方式,來鼓勵人們使用自行車及時租車。

SAS Design公司的華茲蓋斯(Arturo Vasquez)並指出,目前已知將在華埠一帶進行的土地發展項目,包括公路村第二期(Crane House & The Pavilon)、海華樓(Hayward Place)、康樂樓擴建、京盛園、宏達大廈、廿四號地段、W酒店等。華埠眾人在規劃華埠牌樓區時,應該把這些發展項目在建成後對地方上的影響,都考慮進去。

廿一日的研討會,駱理德、曾文棣、梁永基分別代表住宅、開放空間及就業機會小組做了總結報告。

波士頓重建局華埠計劃經理金秀玉表示,該局相當關注華埠民眾在研討會中提出的意見。她也強調南灣計劃區工作小組數年前完成的第一期工作報告,只具參考作用,在第二期規劃中,華埠仍有許多機會可把理想藍圖佈署進未來的發展中。

圖片說明

SAS Design公司的華茲蓋斯(Arturo Vasquez)強調藉著尼倫街(黃色部份),來把現有華埠和紅色虛線部份的未來華埠牌樓區連成一體。(菊子攝

梁永基(立者右)在陳國華協助翻譯下,報告就業工作機會小組的討論。(菊子攝)

沒有留言: